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治療方法隨著科技進步不斷更新。從手術到放療、化療,再到靶向、免疫治療和ADC,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改善。本文將全面介紹乳腺癌治療歷程,并重點討論三陰性乳腺癌(TNBC)的免疫治療新進展。
三陰性乳腺癌(TNBC)約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15%-20%,因其缺乏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和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的表達,傳統(tǒng)內分泌治療和HER2靶向治療對其無效,治療手段主要依賴化療,預后較差。近年來,免疫治療在TNBC領域取得了顯著突破,成為研究和臨床應用的熱點。
多項大型臨床試驗探索了免疫治療在TNBC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PD-1/PD-L1抑制劑聯(lián)合化療的方案上。
中國方案價值:CamRelief為TNBC新輔助治療提供了本土化證據,而其他研究多以西方人群為主。
人群特異性:CamRelief是唯一100%納入中國TNBC患者的研究,且高危(III期/淋巴結陽性)比例顯著高于其他研究。
治療方案:CamRelief采用劑量密集型AC(ddAC),可能增強療效;KEYNOTE-522和IMpassion031采用標準AC方案。
生存數據:僅KEYNOTE-522和CamRelief顯示EFS獲益趨勢,但CamRelief隨訪時間較短(14.4個月)。
PD-L1依賴性:CamRelief未顯示PD-L1表達與療效強相關,而KEYNOTE-522和IMpassion031在PD-L1陽性亞組獲益更顯著。
PD-L1表達:PD-L1陽性患者在免疫治療中收效更佳。KEYNOTE-522研究顯示,PD-L1 CPS≥1患者從帕博利珠單抗聯(lián)合化療中獲益更顯著。CamRelief研究觀察到PD-L1表達水平與pCR率之間的相關性,盡管未達到統(tǒng)計學顯著性,但在PD-L1 CPS≥10的患者中,卡瑞利珠單抗聯(lián)合化療組pCR率仍高于對照組。
不同化療方案與免疫治療的組合:不同研究采用不同的化療方案與免疫治療聯(lián)合。KEYNOTE-522研究中使用紫杉醇/卡鉑序貫多柔比星/環(huán)磷酰胺的方案,而CamRelief研究則采用白蛋白紫杉醇聯(lián)合卡鉑序貫表柔比星/環(huán)磷酰胺。研究均顯示免疫治療聯(lián)合化療在TNBC中的顯著療效,但具體的化療藥物選擇和劑量仍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研究證據進行個體化調整。
免疫治療先給藥 vs 同步給藥:Neo-N研究創(chuàng)新性地設計免疫治療先給藥和同步給藥兩組方案。兩組的pCR率相近,但免疫治療先給藥組在PD-L1陽性亞組中表現出更高的pCR率(70.6% vs 33.3%)。提示在特定生物標志物指導下,免疫治療先給藥可能會帶來更好的療效,但需要更大樣本量的研究進一步驗證。
目前的研究為TNBC的免疫治療提供了豐富的證據,但在實際臨床應用中,仍需進一步優(yōu)化治療方案。例如,如何根據患者的個體特征(如年齡、腫瘤分期、生物標志物表達等)選擇最合適的免疫治療藥物和化療方案,以及確定******的治療周期和用藥順序,都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除了免疫治療與化療的聯(lián)合,未來還可探索免疫治療與其他治療手段的聯(lián)合應用,如靶向治療、放療等,以進一步提高TNBC患者的治療效果。例如,針對具有特定基因突變的TNBC患者,聯(lián)合HRD檢測及PARP抑制劑等靶向藥物可能帶來協(xié)同增效作用。
目前的臨床試驗結果多基于理想的研究條件和入選標準,而在真實世界中,患者的個體差異更大,合并癥更多,治療的依從性和耐受性也存在差異。因此,開展真實世界研究,驗證免疫治療在更廣泛人群中的療效和安全性,對于推動其臨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乳腺癌治療領域正經歷著從傳統(tǒng)手段向精準化、個體化治療的深刻變革。三陰性乳腺癌作為乳腺癌中最具挑戰(zhàn)性的亞型之一,免疫治療的興起為其帶來了新的曙光。通過不斷深入的研究和臨床實踐,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將能夠為TNBC患者制定出更加優(yōu)化、高效的治療策略,進一步提高其生存率和生活質量,讓更多患者重獲健康與希望。
參考文獻
[1] JAMA. 2025 Feb 25;333(8):673-681.
[2] N Engl J Med. 2020 Feb 27;382(9):810-821.
[3] Lancet Oncol. 2025 Mar;26(3):367-377.
[4] Lancet. 2020 Oct 10;396(10257):1090-1100.
[5] Ann Oncol. 2022 Nov;33(11):1149-1158.
[6] ESMO Open. 2020 Mar;5(2):e000688.
[7] Ann Oncol. 2020 May;31(5):569-581.
[8] Curr Breast Cancer Rep. 2019 Dec;11(4):303-310.